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助力扶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助力扶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综合保障性扶贫?
综合保障性扶贫:包括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特困供养、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居民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缴纳费用均由区财政承担,区养老保险发放标准为城市标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发放标准为726元/人/月;特困供养发放标准为943.8元/人/月;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发放标准分为两档,第一档为一级、二级残疾人,发放标准为111元/人/月,二档为***、四级残疾人,发放标准为66元/人/月;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发放标准为60元/人/月(此项仅一级、二级残疾人享受)。
综合保障性扶贫在满足深度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的同时,也为开发式扶贫保驾护航。
首先,保障性扶贫的提出是为了满足深度贫困人口的实际需求。在当前脱贫攻坚中,难以通过开发式扶贫措施实现脱贫的贫困人口占比增加,这些贫困人口由于自身能力限制或者外部生存环境约束,难以通过自身力量走出深度贫困的境地,其具有较高的脆弱性,无力抵抗生理、自然和市场风险。在此前提下,国家和***即通过有条件或无条件的财政转移支付,来满足深度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尽可能为其提供合适的物资、照料、服务以及费用减免,以降低其因风险的冲击而出现的生活质量的下落。只有当最困难的深度贫困人口基本生活需求也能够得到满足时,贫困人口才算“真脱贫”,农村脱贫攻坚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到“脱真贫”。
其次,保障性扶贫也能助力于开发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保驾护航。不同于开发式扶贫旨在激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动力并予以发展支持,保障性扶贫的核心在于为贫困人口织密社会安全网。当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积极探索、谋求发展时,其承受的风险必然会增加,此时,保障性扶贫措施就会对其“不论何时都能够保证基本生活需求”做出承诺,以缓解其发展的后顾之忧。可以说,两种扶贫方式相得益彰,且不可相互替代。此外,保障性扶贫的核心举措是社会保障兜底脱贫,而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即具有稳定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公平的积极作用。因此,保障性扶贫不仅能够帮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还能够促进社会与地区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可谓事半功倍、一举多得。
2021年扶贫性公益岗位最新政策?
公益性岗位安置对象为就业困难人员。主要包括零就业家庭成员、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长期失业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边缘家庭的失业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边缘家庭的失地失林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边缘家庭的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或边缘家庭的高校毕业生、省人民***确定的其他就业困难人员。
公益性岗位有哪些补贴政策?
(一)给予用人单位岗位补贴。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用人单位,按照每人每月一定的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岗位补贴,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另按照每人一定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岗位补助。
(二)给予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补贴。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的用人单位,按照用人单位为公益性岗位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等给予补贴,不包括公益性岗位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
(三)补贴期限:3年(距退休5年到退休)。
(四)补贴次数:对补贴期满后通过开展职业指导、推荐3次以上就业岗位仍然难以通过其他渠道实现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大龄就业困难人员、重度残疾人(有劳动能力)等特殊困难人员,可再次按程序通过公益性岗位予以安置,累计安置次数原则上不超过2次。
(五)期满退出政策:对于用人单位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并在补贴期满后转为本单位劳动合同制用工,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招用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
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根据劳动时间、劳动强度等因素合理确定岗位补贴标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助力扶贫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助力扶贫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